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分享] 與豆丁海馬共舞 - 中文版
Dr. Richard Smith是一位對豆丁海馬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在取得了他的同意後,我花了一點功夫,把博士的文章 -- 與豆丁海馬共舞 -- 翻譯完了。各位潛友,請把它分享出去,讓每個人都能了解並保護可愛的豆丁海馬,不要讓牠們再受到傷害了。
想要更了解如何和豆丁海馬相處,請拜訪Dr. Richard Smith的網站;本文的PDF檔案可以從這裡下載。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Traditional Market
Information:
Camera: Nikon FM2
Lens: Arsat 20mm/f2.8
Film: Kodak GC400
Self-Develop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Love Mimo
This picture is one of my 1st self-cross-process film. I love the tone and contrast of the result. Maybe I should print it out by myself, too.
Information:
Camera: LOMO LC-A
Film: Kodak EB3
Developer: C-41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潛水日誌 - 20111016
2011/10/16 | #1 | 累積氣瓶:128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大香菇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最後一天的潛水行程,下午即將搭船返回台灣。雖然海面上風浪仍大,但水下意外的清澈。由於沒什麼流,偷偷的學虎哥吐泡泡,難呀~~。 導航:340出轉300,右側18米沙地。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My 1ST X-PROCESS
I was joined a darkroom workshop at last weekend. We used Kodak C-41 to develop 2 films, one negative color film and one slide film. The developing steps are not too complex, and we all have fun in this darkroom workshop.
Cool, the result is not too bad.
Information:
Camera: LOMO LC-A
Film: Kodak EB3
Developer: C-41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潛水日誌 - 20111015
2011/10/15 | #1 | 累積氣瓶:124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鋼鐵礁 |
方式 | Boat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吃完早飯後,隨即前往店裡著裝準備。由於東北季風開始轉強,所以海面上的風浪也越來越明顯;非但如此,由於冷熱空氣的交會,天空的雨勢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下水之後,能見度尚佳,且沒有明顯的水流。我們沿著導潛繩下潛,很快就發現燕魚的蹤影。可能是長期有潛水客餵食的關係,這些燕魚並不怕人;一看到有潛水員,就快速的聚集過來,數量約有二十尾左右。 餵食燕魚時需要注意,燕魚的力量不小,有時會衝過來咬食土司,一個不小心就指頭一起給咬了。雖然不是刻意攻擊,但還是小心為上。 鋼鐵礁深度較大,到底約為34M (潛水記錄遺失,僅靠記憶)。此次下潛為本日第一支氣瓶,為了接下來的潛水行程,潛水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並避免在大深度滯底太久。回程循導潛繩上浮,並做完安全停留後出水。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10/15 | #2 | 累積氣瓶:125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龜灣鼻 |
方式 | Boat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天氣不佳,大雨不停。海水受到下雨的影響而變的混濁,勉強找到這個地方還能夠下水。水下有明顯水流,採順流的方式進行潛水。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10/15 | #3 | 累積氣瓶:126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大白沙 |
方式 | Boat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進行夜潛活動;新買的Suunto D6發生進水故障,在水下不斷的發出警示音。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10/15 | #4 | 累積氣瓶:127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六米礁 |
方式 | Boat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N/A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由於D6己經故障,加上天色已暗,只能勉強跟著其他人進行活動。為了確保安全,潛水的深度一直保持在較淺的地方。 途中遇到一股強勁的水流由岩縫中竄出,一行人頂流往岩縫中鑽。通過了那個岩縫後,出現一個水流平靜的開闊凹谷,其間有個龍蝦聚集的岩洞。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別問
在心靈的深處,總會有不為人知的一段祕密。是有心或是無意,這祕密終究會伴隨著步伐,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西門町是個有趣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元素同時匯集到了這裡。也正因為如此,在創作上,西門町也是一個不容易表現的場景。如何自充斥於空間的不同訊息中,過濾出獨特的組合,真的是一種挑戰。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潛水日誌 - 20111014
2011/10/14 | #1 | 累積氣瓶:122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大峽谷 |
方式 | Boat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搭乘一早七點三十分由富岡出發至綠島的渡輪,約九點到達。做了簡單的休息及整理後,隨即著裝準備本次行程的第一支下水。 這次下水的潛點為大峽谷,為中、高級潛點。依下水前的簡報資料,此潛點平常具有強勁的水流,地型為兩大礁盤相鄰的海溝地型。礁盤頂端約為12米,海溝內有大量海扇分布。 雖然水面下著雨,但是我們的運氣算是不錯的,下水後並沒有如預期般的強烈海流。阿信可能是太久沒有運動,所以在潛水結束前發生小腿抽筋的狀況。為了求安全起見,我隨他一起尋正常上浮程序,並於五米做完三分鐘安全停留後出水面。 Ps. 由於第二天的夜潛行程發生電腦錶進水故障,本次潛水行程的詳細數據資料無法得知。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10/14 | #2 | 累積氣瓶:123 | |
地點 | 綠島 | 潛點 | 六米礁 |
方式 | Boat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雨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15M | 流況 | N/A |
溫度 | N/A | 水面間隔 | N/A |
入水時間 | N/A | 潛水時間 | N/A |
最大深度 | N/A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雖然雨一直下個不停,但基本上海況還算不錯。不但水清,而且海面上的風浪狀況也還可以。 六米礁的深度並不太深,約只有十幾米左右。由於海流方向的關係,我們潛行的方向與旅遊書所介紹的不同,是由六米礁出發,一路潛行到電桿礁後上浮。 同行者:虎哥、王懷生、張子濂、李震宇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粉紅海葵魚 (Pink Anemonefish)
英文學名: Amphirion Perideraion
中文俗名: 公子小丑
科別: 雀鯛科
這一大片的海葵是越來越難遇到了。由於環境的污染及人為的破壞,海面下的珊瑚礁生態正以非常快的速度惡化中。若再不正視這個問題,非但可愛的小丑魚要面臨流離失所,我們也終要為這環境變遷的惡付出代價。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Jing Gua Shi
From 1890 to 1973, Jingguashi is a flourishing village for gold mining. After 1973, because of decrease of gold production. Jingguashi is downhill, too.
For now, Jingguashi is becoming to a tourist spot.
Information:
Camera: Nikon F3HP
Lens: Arsat 20mm/f2.8
Film: Kodak Tri-X 400
Developer: Kodak HC-110, Dillution B, 22.4C, 7m
Untitled
Information:
Camera: Nikon F3HP
Lens: Arsat 20mm/f2.8
Film: Agfa APX 400
Developer: Kodak HC-110, Dilution B, 12min, N+2, 20.3C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潛水日誌 - 20110820
2011/08/20 | #1 | 累積氣瓶:120 | |
地點 | 基隆八斗子 | 潛點 | 祕密花園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滿潮(停)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6~8 M | 流況 | N/A |
溫度 | 28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22 | 潛水時間 | 00:39 |
最大深度 | 26.3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初到海邊時,整體的狀況相當不錯。除了天氣好以外,海水也相當的清澈,可以從岸上直視見底,海面上也沒有什麼風浪。遇新潛友陳先生,整理好裝備後,直接由海科館抽水口下水後踢出,下潛朝第一個暗礁前進,試圖找到先前大家所說的豆丁海馬。 越是靠近水下的獨立礁,就越發覺得這裡的水越混濁。不過就祕密花園來說,這算是一般情況(過去還發生過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我們繞行著獨立礁搜索,遭遇到不少的潛友;自從發現了豆丁海馬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這個地方。不過也正因如此,我非常擔心原有祕密花園裡的生態遭到破壞。據說,原本找到豆丁海馬的那株海扇,已經看不到小豆丁的身影了。 由於下潛的深度較深,經過一段時間後,空氣也逐漸消耗。陳先生回報空氣只剩50Bar,當時水深約26M,因此我們選擇朝突岬為上岸點,回到岸邊並結束潛水。 同行者:陳朝養、陳志先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潛水日誌 - 20110813
2011/08/11 | #1 | 累積氣瓶:119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蕃仔澳 25.134458, 121.820389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退潮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10M | 流況 | 往宜蘭方向退潮流;強 |
溫度 | 28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12 | 潛水時間 | 00:23 |
最大深度 | 19.7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上午約八點左右到達停車場,著完裝後觀察了一下海況。我發現海面有數條明顯的海流痕跡,打算等停潮再入水,不過眾人已經等不耐煩,只好硬著頭皮跟著下。 此潛點的上下岸還算方便。下水時有深水區可以跨步入水,上岸時有緩坡可以行走。 剛入水時狀況還蠻不錯的,但下潛點離岸比較遠,足足踢出有三、四百公尺遠。水下地形呈階梯狀,由淺至深,每隔十至十五公尺為一階。每階的岩壁上,長滿了不少的珊瑚,生態算是蠻豐富的。 但下潛後莫約十分鐘左右,開始感覺到明顯的起流。流速非常的快,呼出的氣泡約以30度飄離。當下決定放棄潛水,並沿途以攀抓岩石的方式,朝岸邊移動。 安一直跟在我旁邊,我見她並沒有攀附在岩石上,而以腳踢水,維持身體位置。同時看鳥兒並沒有立刻上岸的打算,還在水中找拍攝物,為了避免因為持續運動而造成空氣耗盡,當下決定先行上浮,再找適當的地點上岸。 事後檢討覺得這是個不好的決定。因為上浮後,因為沒有適當的固定點,以致需花費很大的力氣頂流。又當時為沿岸流,流區相當靠近岸邊,所以在淺水處也形成浪區,無法安全上岸。或許在空氣尚有剩餘的情況下,沿海底逐步攀上才是最佳的選擇。 總結來說,本次狀況的發生主因,在於對潛場的特性不熟悉,同時未於下水前先行研究氣象、潮汐及天文資料(當天為滿月大潮);再者發現潛場海況不佳,仍執意下水所造成。未來相同情況,寧可放棄潛水,另尋潛點,也不可勉強,以免發生危險。 同行者:陳朝養、謝鶴鳴、安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不加冰啦!!
位於羅東舊市區的這家小店,可說是有名的老字號。純正的愛玉堅持不加冰,料好實在。看著老闆俐落的動作,清涼消暑的愛玉,真是讓人整個透心涼啦!!
Information:
Camera: Nikon FM2
Lens: Arsat 20mm/f2.8
Film: Kodak Tri-X 400
Developer: Kodak HC-110, Dillution B, 20.8C, 8min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Dead Wood
Information:
Camera: Nikon FM2
Lens: Arsat 20mm/f2.8
Film: Kodak Tri-X 400
Developer: Kodak HC-110, Dillution B, 20.1C, 8m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Open小將
積了好久沒沖的片子,拍完好說也快要六個月了吧…說好的熱情呢??
Information:
Camera: LOMO LC-A
Film: Kodak Tri-X 400
Developer: Kodak HC-110, Dillution B, 21.8C, 7m30s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潛水日誌 - 20110724
2011/07/24 | #1 | 累積氣瓶:117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83KM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退潮 |
天候 | 晴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8 M | 流況 | 朝300º退潮流 |
溫度 | 28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46 | 潛水時間 | 00:27 |
最大深度 | 15.3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11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陳教練邀約下水,順便帶學生到83KM實習。由於馬鞍颱風剛過,海面還些許受到它的影響,水面有些許的波浪,但不至於影響潛水活動的進行。 下水後朝30度踢出,由於入水點的視線較差,因此下潛後臨時決定往下一個入水點開始行程。學生們因較不具經驗,遇水流時拼流,造成體力及空氣很大的消耗。不過第二個下水點處,有數量龐大的太陽花(珊瑚)群,同時在一線天後有一個很大的平靜空間,值得仔細的再前往檢查一下。 本次下水依個人的潛水能力編組,分別為陳萬芳/我、呂家源/廖浚宏、陳教練/金城,並由我擔任潛導。中途因萬芳空氣即將耗盡,臨時改為陳教練為潛導,呂家源及廖浚宏繼續依前潛導指示前進,我則帶萬芳朝岸邊返回。 同行者:陳朝養、呂家源、廖浚宏、陳萬芳、金城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07/24 | #2 | 累積氣瓶:118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83KM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乾潮 |
天候 | 晴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8M | 流況 | N/A |
溫度 | 29ºC | 水面間隔 | 01:42 |
入水時間 | 10:57 | 潛水時間 | 00:28 |
最大深度 | 12.3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10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向潛水店租用之裝備先後發生故障;先是萬芳的調節器漏氣,再是家源的一級頭故障。此店裝備保養不確實,妥善率亦是問題,未來列入觀察名單。 由於更換裝備需花費一些時間,為了不讓陳教練及金城等太久,請他們先行下水。本次潛水編組相同,下水朝30度踢出至下潛點,之後朝120度往珊瑚平原前進。潛水過程順利,並無重大事件發生,但眾人的中性浮力控制技巧需再多加練習;在停止所有踢水動作後,尚無法靜止懸浮於水中。 同行者:呂家源、廖浚宏、陳萬芳 使用裝備:Scubapro Classic with Air2 |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資訊分享] 北部海域波浪圖 - Part II
首先,預測圖由不同的顏色及箭頭所組成。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湧浪高度,每一個色塊分屬於不同的等高區域。當顏色越趨於紅色,就代表了波浪落差越大。也代表這個區域的波浪越是兇猛、翻滾。例如下圖1為7/22所發佈的預測圖,在右上角的紅色區塊為中度颱風馬鞍(Ma-On)的中心,因此海面波浪相對的猛烈。而相對於紅色區塊,因為遠離了颱風的影響,左下角的海面就相對的平靜了許多。
特別注意的是,湧浪方向的標示。波浪的形成與風吹動的方向/能量有關;因此圖1中,波浪受到颱風引進西南氣流的影響,湧浪普遍由西南方向往東北行進。這對於我們經常下水的東北角潛場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一個現象。當湧浪方向朝離岸的方向行進,自然對潮間帶的影響也會變小,海面也會相對的平靜許多。
圖1. 7/22 波浪預測圖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資訊分享] 北部海域波浪圖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潛水日誌 - 20110709
2011/07/09 | #1 | 累積氣瓶:116 | |
地點 | 八斗子 | 潛點 | 祕密花園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N/A |
天候 | 晴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5~8 M | 流況 | N/A |
溫度 | 28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9:19 | 潛水時間 | 00:28 |
最大深度 | 20.7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60BAR |
濾心使用 | 13 | 氣源 | Air |
帶領OpenWater第二期學員海洋實習。因東部海面低壓帶的關係,海面有輕微的浪,在淺水處易受到影響。 下水前原先依小P/阿廖、Duran/Tim方式編組,但下水後發現Duran狀況不佳,改為小P押隊,我帶Duran,其他學員在隊伍中間。由於Duran無法自主潛水,需有人引導,導致無力顧及其他學員,因此過程中發生兩次學員迷途,甚至是失蹤情況。所幸最後皆於水中及水面尋回。 由於Duran的情況不允許再度下水,Tim在返回水面時的上升速度也過快;為了安全起見,決定暫停本日的潛水活動,以策安全。 本次潛水過程算是一種教訓,在學員技能尚未符合開放水域實習的條件前,不應同意其參加開放水域實習,以免造成其他學員安全上的顧慮及遺憾。 很高興阿廖在本次的潛水活動中表現很好,己經完全克服了對水的恐懼感。執行浮力控制時,動作也相當標準,技巧已經符合一星潛水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潛水活動結束後,依例發給一星潛水員執照。恭禧完成一星潛水員訓練課程!! 同行者:呂家源、廖浚宏、黃國銘、陳萬芳 |
潛水日誌 - 20110702
2011/07/02 | #1 | 累積氣瓶:114 | |
地點 | 八斗子 | 潛點 | 祕密花園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退潮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5~8 M | 流況 | N/A |
溫度 | 29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38 | 潛水時間 | 00:34 |
最大深度 | 25.9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11 | 氣源 | Air |
帶小P今年度第一支下水;不過他太久沒潛,竟然緊張到潛不下去。最後為了確保安全請小P上岸,但再度下潛時,已經看不到陳教練,因此自行下潛獨行。 同行者:陳朝養、呂家源 |
2011/07/02 | #2 | 累積氣瓶:115 | |
地點 | 八斗子 | 潛點 | 祕密花園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N/A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5~8M | 流況 | N/A |
溫度 | 28ºC | 水面間隔 | 00:59 |
入水時間 | 10:18 | 潛水時間 | 00:38 |
最大深度 | 24.3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60BAR |
濾心使用 | 12 | 氣源 | Air |
聽說花園發現豆丁海馬,因此由突岬下水,直接下潛至花園的第一個獨立礁。經過漫無目的尋找,因小P氣瓶所剩空氣不多,繞過獨立礁後回到海科館抽水站處上岸。 同行者:陳朝養、謝鶴鳴、呂家源 |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潛水日誌 - 20110619
2011/06/19 | #1 | 累積氣瓶:112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台二線83KM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退潮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5~8 M | 流況 | 輕微120º朝300º方向水流,固定於漲退潮時發生 |
溫度 | 27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32 | 潛水時間 | 00:57 |
最大深度 | 25.8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70BAR |
濾心使用 | 09 | 氣源 | Air |
下潛後沒多久,陳教練就發現一條薯鰻,非成魚,儘約50~60cm長。陳教練使用三頭魚叉將其獵捕上岸。 同行者:陳朝養、楊美蓮、謝鶴鳴、安小姐 |
2011/06/19 | #2 | 累積氣瓶:113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台二線83KM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退潮 |
天候 | 陰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5~8M | 流況 | 峭壁處有退潮水流 |
溫度 | 水面28ºC 水下26ºC | 水面間隔 | 01:09 |
入水時間 | 10:45 | 潛水時間 | 01:00 |
最大深度 | 20.5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60BAR |
濾心使用 | 10 | 氣源 | Air |
因外緣已經起流,所以朝120º的方向前進。安小姐因身體不適,下次並未下水。陳朝養教練則是因為調節器故障持續進水,所以提早上岸。 120º的海域為平坦的珊瑚地型,物種較為單調,但仍可以在細縫中找到清潔蝦等生物。 同行者:陳朝養、楊美蓮、謝鶴鳴 |
潛水日誌 - 20110610
2011/06/10 | #1 | 累積氣瓶:110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台二線83KM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滿潮停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10 M | 流況 | N/A |
溫度 | 26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42 | 潛水時間 | 00:41 |
最大深度 | 25.8M | 平均深度 | N/A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50BAR |
濾心使用 | 07 | 氣源 | Air |
連續假期的第二天,天氣不錯所以前往83KM進行今年第一次潛水。水溫還不錯,雖然剛下水時還會覺得有些冷,但很快就能夠適應。 同行者:陳朝養 |
2011/06/10 | #2 | 累積氣瓶:111 | |
地點 | 東北角 | 潛點 | 台二線83KM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N/A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10M | 流況 | N/A |
溫度 | 26ºC | 水面間隔 | 01:09 |
入水時間 | 10:33 | 潛水時間 | 00:56 |
最大深度 | 24.3M | 平均深度 | 8.5M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50BAR |
濾心使用 | 08 | 氣源 | Air |
下水後不久,天氣開始慢慢轉陰,在水下會輕微的感到寒冷。 回程在峭壁海扇群處上浮,約11.3米處會發現一大窩海葵,其中有兩條共生的克氏海葵魚,有輕度的攻擊性。 同行者:陳朝養 |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潛水器材] 防寒衣
空氣的熱傳導係數為0.025 W/(m·K),而水的熱傳係數為0.6 W/(m·K)。依此推算,水的熱傳導速度,約比空氣快24倍[1][2]。
正由於水對熱的傳導速度,要比在空氣中來得快。當潛水員入水之後,人體與水接觸並加上水流的作用,尤其是在清澈的淡水,或是冰冷的環境下,身體的熱量很快就會被帶走。長時間的體溫流失,最終將會造成人體失溫。防寒衣的主要功用,就是在人體與水之間,建立起一層隔離層。透過隔離層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將水與人體隔絕,不再接觸並減少體溫流失。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防寒衣有以下三類:
- 濕式防寒衣 (Wet Suit)
主要的材質為Neoprene / Polychloroprene[3]。當潛水員穿著以Neoprene製作的防寒衣下水時,衣料中的空隙將會被水分子填滿,同時這些水分子將被潛水員的體溫加熱。由於衣料中的水分子被鎖住在空隙中不再流動,因此可以將熱量保持在身體的四週,並大幅的減少體溫的散失,進而達到防寒保溫的作用。
如上所說,濕式防寒衣必須將熱量保留在身體的四周,因此應避免冷水由防寒衣的縫隙進出。選購防漢寒衣時,應特別注意剪裁是否合身,活動是否方便等。
- 半乾式防寒衣 (Semi-Wet Suit)
你也可以稱為半濕式防寒衣,一般材質亦使用Neoprene。但與濕式防寒衣不同的是,半乾式防寒衣在軀幹與四肢連接處,採用水密設計,可以阻擋冷水進入防寒衣內,以達到防寒效果。不過,由於半乾式防寒衣並不是完全將身體密封於防寒衣內,水仍然有機會從皮膚與防寒衣間的細縫滲入;而且位於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使用半乾式防寒衣的機率並不高,因此購買前應多加考慮。
- 乾式防寒衣 (Dry Suit)
乾式防寒衣通常以防水材質製作,常用於冰冷海域及極地低溫環境下潛水。由於乾式防寒衣應用的範圍,較多於專業/技術潛水領域,一般休閒潛水較少使用,故不在此多做討論。
除了防止體溫的流失,防寒衣另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潛水員不受水中生物的螫咬。水底世界中有各式各樣的生物,為了在這充滿競爭及挑戰的環境中生存,牠們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而帶有毒螫針的觸手就是一例。由於防寒衣的厚度,依不同用途約有1.5~5mm,可以在潛水員的皮膚上,構成一道保護層,阻絕因意外接觸所產生的螫咬傷害。
雖然防寒衣具有這樣子的功能,潛水員在進行潛水活動的同時,依然需要注意與周遭環境的接觸。保持不隨意觸摸、注意浮力控制/不沉底,便可以儘可能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
參考資料:
- Thermal Conductivity,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 熱傳導 (Thermal Conductivity), Wikipedia.org
- Neoprene, Wikipedia.org
備註:作者才疏學淺,以上資訊乃收集、研究網路相關資料所得。整理過程中雖然多方比較查證,但其正確性難免有所疏漏。望請先進、同好不吝建議、指教。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潛水日誌-20101003
2010/10/03 | #1 | 累積氣瓶:108 | |
地點 | 基隆八斗子 | 潛點 | 祕密花園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滿潮停 |
天候 | 晴 | 浪況 | 小浪 |
能見度 | 5~8 M | 流況 | N/A |
溫度 | 26ºC | 水面間隔 | 00:00 |
入水時間 | 08:01 | 潛水時間 | 00:30 |
最大深度 | 11.2M | 平均深度 | 5.1M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N/A |
濾心使用 | 05 | 氣源 | Air |
進行潛水班海洋實習。此次為小P第二次進行海洋實習。本次兩位學員的狀況良好,除浮力控制尚待加強外,已可適應水下活動。 同行者:小P、阿廖 |
2010/10/03 | #2 | 累積氣瓶:109 | |
地點 | 基隆.八斗子 | 潛點 | 祕密花園 |
方式 | Shore Dive | 潮汐 | N/A |
天候 | 晴 | 浪況 | N/A |
能見度 | 5~8 M | 流況 | N/A |
溫度 | 26ºC | 水面間隔 | 00:47 |
入水時間 | 09:58 | 潛水時間 | 01:15 |
最大深度 | 16.4M | 平均深度 | 8.5M |
入水殘壓 | 200BAR | 出水殘壓 | N/A |
濾心使用 | 06 | 氣源 | Air |
進行海洋實習。小P完成第二次海洋實習,並通過相關課程訓練,依規定發給CMAS一星潛水員證書。 同行者:小P、阿廖 |
D-76顯影劑及其變形配方 (轉)
---
柯达公司的D-76配方是在1927年由Capstaff和Seymour两人研究、发表并已应用了50多年的显影液配方,即使在目前,它仍被认为是一般摄影用胶片的标准显影液,在论述显影液特性时,一般是和它进行比较。
其具体配方如表所示。它是米吐尔、对苯二酚显影液,内含大量的无水亚硫酸钠,以硼砂来中和米吐尔的酸性,整个显影液的pH为8.9左右。
亚硫酸钠具有溶解乳剂颗粒的作用,在显影液中若大量使用,可有效地防止显影出来的影像银的凝聚。
诸如D-76一类含大量亚硫酸钠的显影液,其碱性强,若显影时间适宜,显影出来的影像银颗粒性好,故一般把D-76显影液称之为微粒显影液。
有时也把D-76显影液作为一般摄影用胶片的标准显影液,而把另一类显影液称之为微粒显影液,即用后者显影时得到的影像颗粒较用D-76时更加细腻。
D-76在标准调子情况下能充分发挥乳剂的感光度,能很好地描绘暗部的细节,显示高解像力。因它能充分发挥乳剂的性能,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标准显影液。
D-76的微粒显影特性是由于大量地采用了无水亚硫酸钠,其用量变化范围为20~200克/升。若我们研究一下D-76显影特性则会发现,在进行相同调子显影时,无水亚硫酸钠用量在25~150克/升时感光度变高;再增加其用量,其颗粒性变好、但清晰度变劣。
考虑到显影特性的综合平衡,在D-76配方中一般把无水亚硫酸钠的量控制在100克/升;若欲追求其微粒性,则其量应控制在200克/升:但影像颗粒 性根本上还是取决于胶片自身,单凭显影液并不能达此目的,故为使清晰度不下降,阿杜库斯配方等把无水亚硫酸钠的量控制在75~80克/升。
在以米吐尔和对苯二酚为显影剂的MQ显影液中,若二者的添加比例不同,显影后影像的反差也不同。当米吐尔取2克、对苯二酚取5克时,则其影像的γ值为 0.6~0.8,反差指数可达0.5~0.7,这样的显影液从显影速度、经济效果、感光度诸方面来考虑均较为有利,而MQ显影液的基本配方也正是以此为原 则而设计的。
若希望影像稍具软调,可变化米吐尔和对苯二酚的比例。当减少对苯二酚的量时,影像宽容度变大,易获得所希望的软调,这样作较不改变配方、单纯缩短显影时间更为有利。
D-76b
------------------------
同D-76相比较,D-76b是一个含对苯二酚量较少的软调显影液配方。
在配制D-76显影液时,由于所用水质及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不同,有时会使显影液的pH值稍有变化,从而导致显影能力的差异。
再者,D-76显影液中的对苯二酚可和空气中的氧及显影液中的亚硫酸钠发生反应生成对苯二酚磺酸盐,同时也有氢氧化钠生成,显影液pH升高,显影能力变强。
由于上述氧化反应,显影液中对苯二酚数量减少(变成了对苯二酚磺酸盐),显影能力下降;但又因有氢氧化钠(NaOH)生成、显影液pH升高,显影能力 变强,二者效果相较,后者大于前者,故整个来讲其显影能力被加强。因此显影能力是随空气氧化的程度而变化的,D-76的显影能力也并非固定。
为保持显影液的pH为一定值,可朝其中添加硼酸和硼砂,作成具有很强缓冲性的显影液,它即使受到空气氧化而有氢氧化钠生成,或在配制时使用了酸性水,但显影液的pH值仍可以保持恒定,D-76d、D-76BB即属此类显影液。
D-76d和D-76BB
------------------------
D-76显影液的pH值约在8.7左右,D-76d显影液的pH值稍低(pH8.5左右),故二者具有几乎相同的性能,但后者的显影能力稍弱。若取同 一显影时间进行比较的话,D-76d调子稍软,颗粒细;只要稍微延长一下显影时间即可得相同的效果。故可以说二者的差别是微小的,有时甚至说二者具有相同 的性质。
在D-76中添加硼酸即变成了D-76BB显影液,由于添加了酸,其pH值有所降低,显影能力变弱。在取同一显影时间进行比较时,其特性为软调、低感 光度、微粒。即使是稍许延长D-76BB显影时间,对二者进行同一调子的显影,D-76BB仍表现为低感光度、微粒显影特性。因硼酸和硼砂构成缓冲液,故它和D-76d一样,其pH值、性能都较为稳定。
D-76d、D-76BB的硼砂硼酸总量为16克,如果不改变其总量、只变化其二者的比例,则所得显影液的pH值也会稍有差异。例如当硼砂为6克、硼酸为10克时,所得显影液特性介于D-76d和D-76BB之间。
D-76C和D-76F
------------------------
在D-76配方中添加起软调化作用的补加剂碘化钾及溴化钾,即变成了更软调显影液D-76C。
当用D-76对高感光度胶片进行显影时,把显影时间延长至20分、30分、60分,都可得增感效果,这一措施广泛应用于新闻照片及体育照片的报导上。
新闻报导要求迅速,即使是使用散页片,亦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显影加工,为此需要提高D-76的碱性,以加强其显影性能。广泛应用于新闻报导上的增感性能好、显影时间短的快速显影液D-76F即为其一例。
D-76(基本配方) D-76R(补充液) D-76d(缓冲型)
-----------------------------------------------------------------------------------------------------------------
1。米叶尔 2克 3克 2克
2。无水亚硫酸钠 100克 100克 100克
3。对苯二酚 5克 7.5克 5克
4。硼砂 2克 20克 8克
5。硼酸 -- -- 8克
6。加水至 1000毫升 1000毫升 1000毫升
-----------------------------------------------------------------------------------------------------------------
D-76B(缓冲型) D-76b(软调) D-76C(特软调)
-----------------------------------------------------------------------------------------------------------------
1。米吐尔 2克 2.75克 2克
2。无水亚硫酸钠 100克 100克 100克
3。对苯二酚 5克 2.75克 5克
4。硼砂 2克 2克 2克
5。硼酸 14克 -- --
6。1%碘化钾溶液 -- -- 1毫升
7。溴化钾 -- -- 0.25克
8。加水至 1000毫升 1000毫升 1000毫升
-----------------------------------------------------------------------------------------------------------------
D-76F(快速) DK-76(柯达尔克) DK-76F(柯达尔克快速)
-----------------------------------------------------------------------------------------------------------------
1。米吐尔 2克 2克 2克
2。无水亚硫酸钠 100克 100克 100克
3。对苯二酚 5克 5克 5克
4。硼砂 29克 -- --
5。柯达尔克 -- 2克 20克
6。加水至 1000毫升 1000毫升 2000毫升
----------------------------------------------------------------------------------------------------------------
柯达SD-21 柯达SD-28 依尔福ID-11
----------------------------------------------------------------------------------------------------------------
1,米吐尔 2克 2克 2克
2。无水亚硫酸钠 100克 100克 100克
3。对苯二酚 5克 5克 5克
4。硼砂 8克 8克 2克
5。硼酸 8克 8克 --
6。溴化钾 0.25克 0.4克 --
7。加水至 1000毫升 1000毫升 1000毫升
----------------------------------------------------------------------------------------------------------------
杜邦6D 富士FD-122 小西六SD-20
----------------------------------------------------------------------------------------------------------------
1,米吐尔 2克 2.5克 1.5克
2。无水亚硫酸钠 98克 100克 100克
3。对苯二酚 5克 2.5克 3克
4。硼砂 2克 -- --
5。偏硼酸钠 -- 2克 2克
6。溴化钾 -- 0.5克 0.5克
7。加水至 1000毫升 1000毫升 1000毫升
---------------------------------------------------------------------------------------------------------------
DK-76和DK-76F
------------------------
将D-76中的硼砂换成柯达尔克即为配方DK-76,它比D-76碱性稍强。在进行同一调子显影时显影时间较D-76稍短,调整显影时间即可得同一显影结果。
把DK-76的柯达尔克变成20克即为DK-76F,它和D-76F一样适用于快速显影、盘显及延长显影时间的增感显影。该显影液碱性比D-76F更强,显然此点对微粒显影不利,但因有显影迅速,易进行长时间显影(强化显影)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业务上。
D-76显影液易于疲劳,从组成上纠其原因是:(1)显影剂减少,(2)显影液碱性变弱;(3)从乳剂中释放出的澳离子等于在显影液中添加了溴化钾。
D-76R
------------------------
为不使上述诸因素对显影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以提高显影液的使用次数,可使每次显影时间较上次稍有延长。例如以600毫升显影液对36幅、35毫米135胶卷进行显影,若每个卷的显影时间均较上一卷显影时间延长10%,同一显影液即可对四个卷显影。
对胶片进行显影时,由于前述的显影液组成上的变化,即使延长显影时间使影像调子相同,其感光度也会稍有下降,只不过灰雾减少、颗粒变细了。
为做到长期使用,使用过的显影液在组成上尽可能维持原状,必须考虑补充液。
D-76R是补充液配方。在对一个36幅、35毫米卷进行显影时,补加30毫升,并在显影终了,将胶卷取出,保留补充液补加前数量的显影液,余者弃之。再补加D-76R 30毫升,从而保持了显影液数量上的一致。
补充液D-76R显影剂剂量大,可补偿显影剂的损失;其硼砂量为20克,碱性强,足以弥补显影液pH的下降:又因补充液中不含溴离子,故它的加入起到 了使溴离子浓度的增加量降低的作用,因而把源于溴离子增加的影响限于容许范围内。例如:按上述操作方法用600毫升显影液可显胶卷20个(为不加补充液时 可显胶卷数的5倍,补充液的补充量几乎与原显影液量相等)。
SD-2,1和SD-28
------------------------
SD-21和SD-28属另一种类型显影液,其组成近于边显影边添加补充液时的显影液(在电影胶片的机械显影时,一边连续显影、一边连续补加),它着眼于边显影、边补加这一特性,其显影剂数量和pH与新鲜的D-76相同,但在其中添加了溴化钾。
用此类显影液可在感光度几乎不被降低的情况下得到颗粒度好、灰雾小的优质负片。
在使用D-?6显影液时,不少人喜欢将用过的D-76显影液添加进新鲜显影液中,其主要考虑是为了减少灰雾和得到好的颗粒度,其效果与每升显影液中添加0.5克左右溴化钾的效果等同。SD-28正好是这样的显影液。
FD-122和SD-20
------------------------
富士FD-122和小西六SD-20配方中均采用了与柯达尔克具有相同作用的偏硼酸钠,其显影剂数量也稍有不同,FD-122近于D-76B的 量,SD-20的显影剂量稍少一些,两者均有稍显软调的倾向,从而与由偏硼酸钠引起的硬调化作用相抵消。和SD-28一样,添加溴化钾主要是为了得到灰雾 小的优质负片。
上述两配方和D-76原配方多少有些不同,若对D-76b、DK-76等变型配方稍加研究,则可发现,它们不过是对应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在配方组成上稍有变化而已,富土FD-122、小西六SD-20亦属D-76变型配方。
ID-11和杜邦6D
------------------------
伊尔福的ID-11和柯达的D-76完全相同,杜邦的6D也是如此,可见,D-76确实是各公司的标准显影液配方。
D-76的稀释率
------------------------
由于胶片显影速度的提高(乳剂层变薄,显影增感补加剂的采用等),为使显影时间不至太短便于操作,并为加强显影时的边缘效果,以提高影像清晰度,现在在许多场合都使用D-76的1:1或1:2的稀释液。
若以1:1稀释,无水亚硫酸钠的量即变成了50克/升,这在进行微粒显影时,尚不足以充分发挥乳剂感光度的潜力;从感光度这一点来讲还算可以,但尚达不到微粒显影所期待的影像密度。
使用D-76 1:1稀释液,若对颗粒度和清晰度二者进行比较的话,它是一个重视清晰度的配方。该显影液适用于没有微粒显影要求的微粒胶片的显影。
对微粒片,因其胶片本身具有颗粒细腻这一特性,作为显影液的特性则应重视清晰度(边缘效应适当大些,无水亚硫酸钠对乳剂颗粒的溶解作用不应过大),故 应采用D-76 1:1稀释液。D-76 1:1稀释液的亚硫酸钠浓度(75克/升以下)较D-76为低(100克/升),从而避免了影像的扩散,而其扩 散是由于亚硫酸钠的物理显影作用而产生的。降低了显影剂的浓度(1~2克/升,显影液易疲劳、边缘效应变大),清晰度变好。
1:1的稀释液易发生疲劳,且疲劳对整个显影过程影响又比较大,故在使用一次后便予以废弃,不能反复使用。
在1:2稀释时,无水亚硫酸钠的浓度为33克/升,已经近于作为保护剂的必需量,显影剂的量也变小,它近于高清晰度型显影液,与D-76非同一类型。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LOVE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Untitled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Metol (Elon)
坦白講,要不是我這麼有心,我敢說這一路弄到明年,我也別想弄到半克Metol。整理了一下資料,以後要查就不會這麼麻煩。
中文學名:對甲基氨酚硫酸鹽
英文學名:4-Methylaminophenol Sulfate
中文俗名:米吐爾、依倫
文俗名:Metol, Elon
CAS No.:55-55-0
價格:目前問到最便宜,250g NTD1550
不懂化學真的很麻煩,不過有了以上的資料,要是還查不到,那就真的是個人問題了…。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Taipei Zoo
不管是小朋友、大朋友,對大部份在臺灣長大的人來說,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的各種動物,是大家共有的記憶。
聽說象先生不爽的時候會拿大便丟人,害我都不敢在這裡待太久…。
坦白說,拍他們的時候,我很怕牠們不爽,衝過來吐我口水…。
(用長鏡頭,不晃,還真的有點難度…)
雖然,到動物園看這些生物,讓我感到很興奮,怎麼看也不厭倦,但我還是覺得,野生的生物在大自然裡才是最自由的(尤其是看到那些動物身上骯髒的皮毛、老虎眼裡無助的眼神、在籠裡來回焦燥走動的黑熊,還有紅鶴被捕抓時所造成的殘肢,心裡就覺得很難過)。
Camera: Nikon FM2
Lens: Nikkor AF 80-200mm/f2.8D
Film: Kodak Tri-X 400
Developer: Kodak HC-110, Dilution B, 19.7C, 8min